哈爾濱之後,本想沿著俄羅斯人所修築的東清鐵路到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相鄰的滿洲里去的,可是因為訂不到火車票,只好改變一下旅遊計畫。考慮了半天之後,最後打算從哈爾濱坐飛機到海拉爾、再由海拉爾坐兩個半小時的火車到滿洲里,然後再從滿洲里搭飛機回到哈爾濱。
我對中國北方這一塊的歷史,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就讀得不太好,對很多歷史只有斷斷續續的片段記憶,且常常弄不清楚很多事件的前因後果。雖然如此,對於北方大漠,我的腦中只有一個大致的印象,那就是這個區域是一個廣大的游牧民族區域,很多時候就是部落之間,相互滅來滅去,滅到最後,終於有一個由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這樣大一統的國家在。由蒙古人建立的這個大一統的版圖,不但統治了整個中土,還將版圖延伸到整個歐亞大陸上去。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內蒙古的歷史,我想我還是引用維基百科網路上,對內蒙古的歷史的簡單介紹。
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呼和浩特。從清代中期開始,瀚海以南,長城以北,東至哲里木盟,西至伊克昭盟,將較早內附漠南蒙古各部的區域,稱為「內札薩克」或「內札薩克蒙古」,後來簡稱為「內蒙古」,也有少數人稱這一地區為「南蒙古」,取自於「漠南蒙古」一詞;另外,清代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在蒙古語中,內蒙古的名稱和漢語一致,意思是「山的陽面」。
內蒙古陰山一帶,在遠古時候便有人類的活動。西元1973年,在呼和浩特東北發現,距今五十萬年前的「大窯文化」,是與北京周口店出現的北京人,屬於同一時期的舊石器時代初期至晚期期間,所發生的文化。早在五千多年前,內蒙古就已經是仰韶文化的分布範圍。
春秋戰國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東胡人,在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游牧生活。戰國後期,燕國、趙國、秦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陰山山脈南部定居。如趙武靈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境內,始建雲中城、且「趙長城」經過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連接、增建、和加固從前各國的長城,以防禦匈奴,陰山山脈以南,如雲中郡,是邊防重鎮。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大興安嶺東部的烏桓、鮮卑等東胡人的領地。
兩漢時修築漢長城,並且對匈奴的三百戰爭,最終取勝。期間,匈奴勢力兩次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其中,北匈奴逐漸北遷、西遷;南匈奴逐漸內徙,後在五胡亂華期間被消滅。漢朝全盛時,在今天的漠南地區設立郡縣。西元前127年,漢朝置五原郡、朔方郡,轄境相當於今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一帶。三國時代名將呂布,就出生於五原郡。
五胡亂華期間和拓跋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時代,戈壁沙漠以南被柔然控制。北齊、北周和隋唐時,突厥勢力控制蒙古高原。五代十國初,柔然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於西元907年創立了契丹部族政權,並於西元916年,建立「契丹國」,西元947年時,更改國號為「遼」,期間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遼被金滅了之後,蒙兀室韋人的一個小小分支的後裔,蒙古人進入這一地區,並於西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
明朝成立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塞外,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西元1388年,北元覆亡之後而分裂出來的韃靼、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動範圍,南部則是明軍對抗北元的前線。清朝的滿族皇帝通過聯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將整個蒙古收入版圖。清代將蒙古分為設官治理的內屬蒙古和由札薩克世襲統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內札薩克蒙古(漠南蒙古)成為現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部分。
清代後期的官方文書中出現了內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內蒙古一詞指內札薩克蒙古49旗,外蒙古則指喀爾喀4部(有時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烏梁海)。清亡了之後,喀爾喀蒙古走向獨立,而內蒙古則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分屬於綏遠省、寧夏省、察哈爾省、熱河省、黑龍江省(抗戰後劃歸遼北省與興安省)。抗日戰爭期間,內蒙古的一部分地區曾被日本軍隊佔領。
呼倫貝爾市,就是原來的「呼倫貝爾盟」,位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西元2001年,撤盟設市,呼倫貝爾市名義上是全世界陸地面積最大的城市級行政單位,實際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有10人左右,是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的城市。呼倫貝爾市的首府,原稱「海拉爾」,清朝時,稱為「呼倫布雨爾」。
呼倫貝爾市自古即為游牧民族的牧場,境內大興安嶺為古代鮮卑族居住之地。清代時劃歸黑龍江將軍所轄之地,清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設黑龍江省,為該省所轄之區。民國初期曾呼應外蒙古獨立運動,以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名義成立呼倫貝爾自治政府,到民國九年(西元1920年),取消自治併回黑龍江省。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日軍侵佔東北,淪為滿洲國領土。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設立興安省,面積與呼倫貝爾盟相同。新中國建立後,撤興安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
學生時代讀歷史的時候,歷史課本上說中國東北有九個行省,其中包括興安省。不過,我現在才弄清楚,原來興安省的區域,就是現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以前的歷史課本上還說,中國的疆域像一片海棠葉,但兩岸開放之後,我們發覺中國的疆域像一隻公雞,因為蒙古國獨立了。蒙古國獨立的這段歷史,不曾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為什麼這段歷史不寫入歷史課本呢?
我這次到呼倫貝爾市,主要想去兩個地方,一個是海拉爾,另外一個是滿洲里。海拉爾是一個區,是呼倫貝爾市政府所在地。海拉爾區始建於清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以伊敏河左岸正式建城,又因為地處呼倫、貝爾兩湖之間,於是稱之為「呼倫貝爾城」。清末民間以呼倫貝爾城在海拉爾河附近,因此也稱之為「海拉爾城」。西元1940年5月,根據滿洲國第八十九號命令,定海拉爾為市,稱「海拉爾市」。西元2002年2月撤市改區,為「海拉爾區」。
我剛到哈爾濱的時候,要訂去海拉爾的火車票和機票,那時就一直不明白,為什麼當地人稱這個地方,一下說是「呼倫貝爾」、一下又說是「海拉爾」,弄得我滿頭霧水,不清楚到底是「呼倫貝爾」?還是「海拉爾」?後來上網查了一些背景資料,做了一些功課之後,才終於把行政區域的劃分與歷史背景,整理清楚。
「呼倫貝爾市」基本上一個美麗的大草原,是歷史上有名的呼倫貝爾草原,我原本想要去見勢一下「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壯觀、和體驗一下「蒙古包」裡面的生活體驗,甚至想要沿著「額爾古納河」去探訪中國籍俄羅斯族人的村莊。可惜我去的時候,草原上的草還是黃的,當地人說,要到七、八月才能看到呼倫貝爾草原上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再加上這裡地廣人稀、沒有旅伴的情況下,我就不入荒野之地,只留在城市裡打轉。
我在海拉爾預計只停留一天,然後再往滿洲里前進。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內蒙古自治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8B%89%E5%B0%94%E5%8C%BA內蒙古 海拉爾火車站 |
內蒙古 海拉爾一隅 |
內蒙古 海拉爾一隅 |
內蒙古 海拉爾一隅 |
內蒙古 海拉爾一隅 |
內蒙古 海拉爾 清真寺 |
內蒙古 海拉爾 清真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