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13. 長春 & 東清鐵路

從滿洲里回到哈爾濱後,在哈爾濱又待了兩天。休整之後,告別了令人神清氣爽的哈爾濱,便前往火車站,去乘座高鐵前往長春,去長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去長白山。在哈爾濱,有長途臥舖大巴車可以直接前往,記憶中好像車程需要十三、四個小時;另外,從哈爾賓也可以搭火車直接去,不過高鐵到不了,只有一般快速火車可以到,好像車程也需要十多個小時。我因為不喜歡超過八小時的任何車程,所以選擇從哈爾濱坐兩個小時的動車先到長春,然後在長春過一晚之後,再從長春乘坐大巴到長白山。

長春市,是東北吉林省省會,也是東北第二大都市。長春之所以命名為長春,聽說有好幾個說法,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的版本是,遠在時期,長春這一帶生著許多花團錦簇的「長春花」,這種花也就是薔薇科野生的「月季花」,是由月月開花而得名的。月月開花,得以「長春」。

石器時代的長春地區大致屬於榆樹文化範圍。之後屬扶餘南北朝時期併入逐漸興盛的高句麗唐朝高宗時期,高句麗被滅國,這裡成為唐安東都護府的一部分,開元後屬渤海國扶餘府管轄。西元926契丹滅渤海國後,屬東京道黃龍府今農安縣黃龍府濟州,屬上京路,後濟州更名為隆州。初又更名為遼東路,後建遼陽行省,改稱開元路。初建奴兒干都司屬伊通河衛,後成為兀良哈女真各部爭奪要地。明末初成為蒙古科爾沁部王公的領地,後隸屬漠南蒙古郭爾羅斯前旗管轄。

嘉慶五年五月戊戌(西元180078)設置理事通判、巡檢各一,隸屬於吉林將軍。理事通判衙門,始設於伊通河畔長春堡東之新立城,因地屬長春堡境界,於治署之前冠以地名,稱為長春廳。道光五年(西元1825),長春廳署移址於寬城子,寬城子是長春舊城的名稱,位於今長春市南關區,廳署修築於今四道街,廳名依舊,廳之所在地名寬城子與長春並用,長春之名正式使用於此。

西元1896沙俄侵入中國東北兩年後,俄羅斯修築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南下支線,長春作為一處沿途的重要站點,於西元1899在舊城西北二道溝設立了以長春舊稱「寬城子」命名的車站,在車站附近修建了俄羅斯的鐵路附屬地。

我要在這裡特別說明一下,俄羅斯在中國修築這條東清鐵路的前因後果。起因是由於西元1894年時,大清國因為朝鮮問題,與日本展開的一場戰爭,那年歲次甲午,因此稱為「甲午戰爭」。隔年,西元1895年,大清國戰敗,大清朝的李鴻章與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簽下「馬關條約」,條約中就把咱們美麗的台灣、台灣附屬島嶼(其中包括現在中、日、台吵的沸沸揚揚的釣魚台)、還有澎湖群島、以及遼東半島,就這樣割讓給日本了。

台灣在西元1895年給日本統治,一直到西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台灣歸還中國。咱們美麗的台灣,於是就給日本統治了五十年。我的祖父輩的那一代人,是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出生長大的,他們受的是日本教育,在學校學的是日語。我的父親輩的長輩,原本也是上日本學校的,可是小學上到一半,到了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了,台灣光復了,日本人走了。戰爭之後,百廢待興,台灣那時也沒適當的師資,教育就停頓了。我的父親輩們學了一半日語,教育就終止了。

到了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迫遷來台,後來我們上小學的時候,上的是國民政府所辦的教育,我們被迫學習國語,學的是具有台灣閩南語腔調的普通話。後來,時代進步,為了與世界接軌,我們的下一輩,有的移民的,從小開始學習的是英語。逢年過節,家族聚會,四代同堂,這會兒可就熱鬧了,祖父輩說的是日語、父親輩的說的是閩南語,我們這一輩說的是國語,下一輩說的是英語。唉呀,我的媽呀,這家人怎麼溝通啊?

我扯遠了,回到東清鐵路吧!西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六日後,日本受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三國的干涉,因此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大清國須繳付三千萬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後來俄羅斯以「還遼有功」為名,向大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兩港。俄羅斯這樣對日本進軍中國東北的阻撓,成為日後日俄戰爭的遠因。

隔年,西元1896年,也就是清光緒二十二年,清政府特使李鴻章赴俄祝賀沙皇加冕典禮,與沙俄簽訂了「中俄禦敵相互援助條約」,簡稱「中俄密約」,在這個條約中規定清俄協防日本、和俄羅斯建設東清鐵路的事宜。起初俄羅斯將鐵路定名為「滿洲鐵路」,卻遭到李鴻章的反對。李鴻章堅持,必須命名為「大清東省鐵路」,倘若將鐵路命名為「滿洲鐵路」,則取消允給之應需地畝權。因此,正式將鐵路定名為「大清東省鐵路」,又稱「中國東省鐵路」,簡稱「東清鐵路」。

東清鐵路是由沙俄修築,由俄羅斯的赤塔中國滿洲里哈爾濱綏芬河到達海參崴俄羅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中,在中國境內的這段鐵路。東清鐵路從西元18978月動土興建,以哈爾濱為中心,分東、西、南部三線,往東延伸至綏芬河(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往西延伸至滿洲里(今內蒙古境內),往南延伸至大連旅順,路線呈丁字型,全長約兩千四百公里,並於西元1903714日,全線通車。這條鐵路的建成,使中國東北成了俄羅斯的勢力範圍,也促使日本隨後發動日俄戰爭。而我從哈爾濱到長春,一直到瀋陽、大連的這條線,以往稱為東清鐵路,現在高鐵已經開通,叫做「哈大線」。

西元1904日俄戰爭開始,兩國為爭奪東北地區的殖民權益展開激戰,並於西元190595,雙方簽訂《朴茨茅斯條約》結束了戰爭。條約中,日俄以「寬城子站」為界,重新劃定勢力範圍,日本從俄羅斯手中,攫得寬城子至旅順段之鐵路及其一切權益,改名為「南滿鐵路」。西元1907日本開始著手在舊城北面頭道溝一帶,建設長春火車站及長春滿鐵附屬地

清朝政府被推翻後,從西元19121928,這個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是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由於張作霖不能滿足日本對東北的侵略要求,於是張作霖在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導致張作霖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長春地區正式歸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管制。

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918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西元193211,長春改制「長春市」,至此市制始成。西元193231,日本挾清朝遜帝的愛新覺羅溥儀為元首,建國「滿洲國」,314宣布定都長春,15日改長春為「新京」,成為滿洲國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同年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滿洲國政權沒得到世界普遍的承認,而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國際聯盟不承認這一政權,因此,滿洲國被稱為「偽滿洲國」,簡稱「偽滿」。

中國東北從西元193231以後,跟台灣一樣,受到日本的佔領,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境(不含關東州,即大連),以及內蒙古東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熱河省),這個滿洲國所佔領的區域,也叫做「東北淪陷區」。中國東北淪陷,一直到二次大戰,日本投降的元1945818為止,一共是十四年。

在十四年的滿洲國時期,日本及滿洲國當局,對城市進行了系統性的規劃和建設,新京的城市建設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長,至西元1944,人口達到一百二十一萬人,超過日本東京,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西元1945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攻入滿洲國,815日本投降,817滿洲國滅亡,820蘇軍佔領新京,並實行軍事管制,1220新京,改回舊名長春。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長春市:
維基百科,甲午戰爭:
維基百科,馬關條約:
維基百科,東清鐵路:
維基百科,日俄戰爭: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7%A5%E4%BF%84%E6%88%98%E4%BA%89

東清鐵路圖
長春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