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18.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是到瀋陽必遊的一個地方。以下對於瀋陽故宮的介紹,摘自於網路上維基百科。

瀋陽故宮,位於瀋陽市瀋河區舊城中心,是後金入關前的「盛京皇宮」、也是清朝遷都北京後的「盛京行宮」,或稱「奉天行宮」,始建於西元1625,初成於西元1636 。乾隆時期又有較大規模的改建與增修,佔地約萬平方公尺。西元1926以後,瀋陽故宮建築群,陸續闢為博物館,現稱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後金天命十年(西元1625)三月,後金汗努爾哈赤將都城遷移至明瀋陽中衛城,同年開始在瀋陽中衛城中心部位偏東南角的位置修築宮殿,即現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這組建築習慣上稱為「東路」。東路建築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則是在原瀋陽城的北門「安定門」。

西元1626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並從西元1631起,他用年的時間,對盛京城和皇宮進行了改建。他在其原來王府的基礎上修建了新的大內宮殿,並將原沿襲自瀋陽中衛城的十字形街道系統改為井字形街道系統,從而將皇宮置於城池的中央

西元1636,皇太極在此去汗號稱帝,改國號為「 ,並對瀋陽宮殿各主要建築分別正式命名:「定宮殿名,中宮為清寧宮、東宮為關雎宮、西宮為麟趾宮、次東宮為衍慶宮、次西宮為永福宮、台東樓為飛龍閣、台西樓為翔鳳樓、正殿為崇政殿、大門為大清門、東門為東翼門、西門為西翼門、大殿為篤恭殿」。這一群組的建築,稱為「中路」。此後又在大清門前東、西兩側分別建文德坊、武功坊兩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於西元1637,這也是清入關前唯一有確切年代記載的宮殿。

清朝入關後,瀋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康熙帝乾隆帝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西元1780,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台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以及對某些入關前宮殿的局部進行改造,其中比較重要的一處是崇政殿,因皇帝東巡時在此舉行典禮,但殿內屏風寶座等均系皇太極時遺留,不便使用,所以乾隆皇帝命重新製作。文溯閣等西路宮殿建成後,直到終清之時,這裡的建築未再有明顯變化。

西元1955,成立「瀋陽故宮博物館」。西元1986,瀋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相比,瀋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布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的布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台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大政殿
原稱「大殿」,崇德元年(西元1636),改名「篤恭殿」,康熙時改為「大政殿」。為重檐八角亭式建築,內部結構為徹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須彌座台基。殿頂為綠剪邊黃琉璃瓦,中央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殿內有寶座、藻井。殿北有五間鑾駕庫,存放皇帝儀仗,乾隆時期擴建為十三間,後拆為十一間。

十王亭
位於大政殿前長195公尺、寬80公尺的廣場上,自北向南排列,是左右翼王和八旗辦公的地方。十王亭之南為大紅牆,清初為開放式廣場,以木柵與宮外相隔

大清門
又稱「午朝門」,是瀋陽故宮的正門,綠剪邊黃琉璃瓦硬山頂,面闊五間,中央三間為門道。大清門外左右為文德、武功兩座牌坊。

崇政殿
位於大清門之內,又稱「金鑾殿」,通稱「正殿」,是皇太極處理政務、接見使臣的場所。清代歷朝皇帝東巡祭祖時也在此聽朝理政。

鳳凰樓
位於崇政殿之北,原名「翔鳳樓」,為清寧宮內院的門樓。高三層,歇山頂,面闊、進深各為三間,曾是皇帝計劃軍政要事和舉行宴會之地。清朝入關後改為存放歷代實錄玉牒、「御影」以及玉璽的場所。樓南東側為三開間的日華樓和五開間的師善齋,西側為霞綺樓和協中齋。

清寧宮
位於鳳凰樓之北,原稱「正宮」,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居所。天命十年(西元1625)前後修建,原為皇太極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坐落於高3.8公尺的高台之上,前有鳳凰樓,四周為高牆和巡邏更道,構成獨立的城堡式建築群。清寧宮為硬山式建築,綠剪邊黃琉璃瓦,坐北朝南。

關雎宮
位於清寧宮之東,坐東朝西,面闊五間,硬山頂,宮內布局類似於清寧宮。皇太極時期,此宮為宸妃博爾濟吉特氏蘭珠(敏惠恭和元妃)的居所。

衍慶宮
位於清寧宮之東,坐東朝西,面闊五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淑妃博爾濟吉特氏巴特瑪璪(竇土門福晉,封康惠淑妃)的居所。

麟趾宮
位於清寧宮之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林丹汗囊囊太后,封懿靖大貴妃)的居所。

永福宮
位於麟趾宮之南,坐西朝東,面闊五間,硬山頂。皇太極時期為庄妃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居所。

太廟
位於皇宮東南角,大清門之東。建於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原為道教建築景佑宮(三官廟),乾隆四十三年將城外的盛京太廟遷於此處,供奉清室先祖肇祖興祖景祖顯祖的神位。

文溯閣
建於乾隆四十六年(西元1781),面闊六間,硬山頂,綠剪邊黑琉璃瓦,外觀為兩層,內部為三層。用於存放文溯閣版四庫全書。閣後有「仰熙齋」,為五開間硬山卷棚頂建築,是皇帝書房。

嘉蔭堂
建於乾隆四十六年,是皇帝、皇后、太后賞劇的地方,為五開間硬山卷棚頂,正中一間開門。嘉蔭堂對面為面寬九米的戲台,戲台之南為扮戲房。四周有環廊連接嘉蔭堂扮戲房,是王公大臣賞劇的地方。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瀋陽故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88%E9%98%B3%E6%95%85%E5%AE%AB

瀋陽旅遊地圖
瀋陽古城圖
瀋陽故宮平面圖
瀋陽故宮 文德牌坊、武功牌坊
瀋陽故宮 下馬處
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平面圖
瀋陽故宮 模型
瀋陽故宮 模型 
瀋陽故宮 模型
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 太廟門
 瀋陽故宮 太廟門
 瀋陽故宮 大政殿與十王亭
 瀋陽故宮 大政殿
 瀋陽故宮 大政殿
 瀋陽故宮 大政殿
 瀋陽故宮 十王亭
 瀋陽故宮 十王亭
 瀋陽故宮 十王亭
 瀋陽故宮 十王亭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大清門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上的龍椅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崇政殿 
 瀋陽故宮 鳳凰樓
瀋陽故宮 關雎宮
瀋陽故宮 關雎宮
瀋陽故宮 關雎宮
瀋陽故宮 關雎宮
瀋陽故宮 關雎宮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 迪光殿
瀋陽故宮 迪光殿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 文溯閣
瀋陽故宮 文溯閣
瀋陽故宮 文溯閣
瀋陽故宮 文溯閣
瀋陽故宮 文溯閣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一隅
瀋陽故宮 戲臺
瀋陽故宮 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