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開埠,可以說是從興建東清鐵路開始的,那時,哈爾濱就移入了大量的外國人口,這些外國人口曾經在哈爾濱,興建過大大小小共約五十餘座的教堂,其中包括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等各種主流宗教建築,因此哈爾濱成為中國東北教堂最多的城市。可惜後來因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現在保存下來的各教教堂,僅僅只剩十幾座而已。
除了前面第一篇遊記中介紹過的猶太總教堂、和可以容納八百人的猶太新教堂之外,這篇遊記要跟大家分享我在哈爾濱時,去過的幾所教堂。首先是東正教的三間教堂,分別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和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
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在1930年代,哈爾濱曾有二十五座東正教堂,而這些教堂在1950年代,由於俄僑大批離境後,大部分都被關閉了。現在殘存的東正教堂建築,大約還有十座,但是真正恢復東正教活動的,只剩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已經改為建築博物館,而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目前已改為天主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位於哈爾濱市道里區中央大街東側的透籠街,是俄國遠東地區現存最大的東正教堂,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典型代表。西元1903年,隨著東清鐵路的建成通車,沙俄東西伯利亞第四步兵師也侵入了哈爾濱。沙俄為了穩定遠離家鄉士兵的軍心,於西元1907年,在哈爾濱破土動工,建造聖索菲亞教堂。當年落成的這間教堂,成為該步兵師的隨軍教堂,是一座全木結構的教堂。
西元1911年,教堂第一次擴建,在木牆外部砌了一層磚牆,從而形成磚木結構的教堂。西元1921年,在哈爾濱市居住的俄羅斯人,迅速增加到了十萬,聖索菲亞教堂於是在西元1923年,進行第二次擴建,歷時九年的興建時間,終於在西元1932年十一月,一座富麗堂皇、典雅脫俗的建築精品,竣工建成。
這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聖索菲亞教堂,高度只有五十三公尺,而且占地面積不大,只有721平方公尺,可以容納兩千人。教堂平面為拉丁十字,牆面使用清水紅磚,磚雕非常精細,教堂頂部中間,是巨大的洋蔥頭穹頂,四周有大小不同的帳篷頂,整體感覺錯落有致。西元1958年,教堂關閉,文革期間,不幸遭到部分破壞。後來,聖索菲亞教堂進行修復後,在1997年時已經改為建築博物館,且對外開放。
年輕讀書的時候,就已經在歷史課本中讀到哈爾濱有座鼎鼎有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而我在哈爾濱第一眼看到這座教堂時,果然眼睛一亮、驚為天人。如果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座聖索菲亞「大」教堂,其實一點兒也「不大」,事實上,它的大小很像我們在看樓盤時候的「樣品屋」。不過當你走進教堂細看的話,你會驚訝,為什麼單單只是簡單的磚頭和木頭,就能打造出這麼美麗又莊嚴的殿堂?我在這座教堂附近徘徊很久,前前後後好好地仔細欣賞了一番,不只如此,我還三番兩次地特別跑去看它,而且每次看到這座教堂,都非常讚歎,相當有感覺!
「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士課街211號,起源於吉林省公主嶺市的一座沙俄隨軍教堂,日俄戰爭後遷至哈爾濱懶漢屯。西元1912年,隨沙俄軍隊的調防,遷至阿列克謝耶夫卡村(現香坊區東部小北屯)重建,因此而得名。西元1921年,再遷往士課街現址,當時教堂前的街道也命名為教堂街(現已改名為革新街),教堂於西元1931年建成,屬於巴洛克風格的磚木結構。西元1938年,這間磚木結構的教堂,後來成為哈爾濱東正教神品學校校址。
俄羅斯人在西元1935年,在舊的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右側士課街上,建成一座磚石結構的大型教堂,這座磚石結構的大型教堂,就是目前哈爾濱現存的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這個新教堂於西元1930年十月開始籌建,隔年5月動工,經過五年興建,於西元1935年十月落成。這新、舊兩座教堂曾長時間並存。哈爾濱在西元1980年12月25日的聖誕節,恢復天主教活動,由於東大直街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已遭破壞,於是將位於士課街的這間東正教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改成天主教堂,並命名為「聖母無染原罪堂」後,正式恢復對外開放。
這座東正教的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其實也不大,跟聖索菲亞教堂一樣,看起來都很像「樣品屋」,不過風格跟聖索菲亞教堂不同。我第一次去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的時候,教堂大門深鎖,所以我以為這個教堂不對外開放。後來,第二次去教堂時,是帶姊姊去的,那時教堂是開放的,於是我們倆就進去天主教的禮拜堂參觀。
目前在哈爾濱還維持東正教活動的教堂是「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這座教堂,又稱為「哈爾濱聖母守護教堂」,老哈爾濱人也把這座教堂稱為「烏克蘭教堂」。這間教堂的俄語,音譯為「巴克洛夫斯卡亞教堂」,是一座東正教堂,位於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268號。「帡幪」,古代稱帳幕之類覆蓋用的東西,後來有「守護」的意思。因此,「聖母帡幪」,又稱「聖母守護」、「聖母庇蔭」。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始建於西元1902年,最初是墓地教堂,是一座石結構的祈禱所。
西元1922年,為紀念在修建東清鐵路、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及日俄戰爭中死亡的俄羅斯人,由東清鐵路局出資,在祈禱所的東側新建了一座較大規模的木結構教堂。西元1930年,東清鐵路局再出巨資,由俄羅斯著名建築師,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藝術風格,在木結構教堂的基礎上,重新建造了磚石結構,成為具有典型拜占庭式建築風格的教堂,這個教堂於西元1930年12月建成,建築面積660平方公尺,可容納兩百人同時進行宗教活動。
我後來陸陸續續看了同一時期,不同宗教的教堂,發覺這個時期所建的教堂規模都不是太大,所以後來我歸納出,如果你在哈爾濱看到像「樣品屋」大小、磚石結構的教堂,大概都是同一時間所建造的。
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在西元1947年以前,教堂曾由烏克蘭人看護,當時在哈爾濱的大部分烏克蘭人常在此進行宗教活動,並在其周邊墓地安葬亡者,因此這座教堂又被稱為「烏克蘭教堂」。文革期間,東正教活動無法正常舉行,直到西元1984年10月14日聖母帡幪節,教堂才正式恢復了宗教活動。
哈爾濱現在除了由東正教「聖.聖阿列克謝耶夫教堂」改為「聖母無染原罪堂」是天主教堂之外,我還去參觀了位在哈爾濱東大直街的「耶穌聖心主教座堂」
「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位於哈爾濱市中心的南崗區東大直街211號,原為南崗「聖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波蘭天主堂),是一座哥德式建築,由波蘭僑民建造的天主教堂。
二十世紀初,參與建築東清鐵路的波蘭僑民,約有三千餘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西元1906年,波蘭教徒集資在哈爾濱南崗區東大直街,建造聖斯坦尼斯拉夫天主堂,並於西元1907年落成。西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天主堂被紅衛兵造反派佔用。後來在西元2004年,重新建造之後,成為「耶穌聖心主教座堂」。目前這座教堂是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塔尖高為51.6公尺。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哈爾賓市:
維基百科,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百度百科,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維基百科,士課街教堂:
維基百科,哈爾濱聖母帡幪教堂:
維基百科, 東大直街耶穌聖心主教座堂: